今天,在文化和旅遊部開設“古琴從業人員(教學崗位)專業水平研修班”上,揚州青年斫琴師、非遺古琴藝術傳承人王玉鵬登上講台,給古琴教師們上了一堂精彩的《中國古琴斫琴文獻分析與應用》課,他的曆史和現實、書本理論和自身制作體驗的緊密聯系,生動活潑、深入淺出,令學員大開眼界。王玉鵬認為“現在是古琴的最好時代”。
據了解,為進一步推動中國代表性傳統藝術 --古琴藝術的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培養中國古琴藝術傳承人,文化和旅遊部專門開設“古琴從業人員(教學崗位)專業水平研修班。
王玉鵬首先從《後漢書蔡邕傳》中蔡邕的蕉尾琴、晉顧恺之的《斫琴圖》等講起,談到古琴唐宋元明清時代的傳承關系,内容豐富,打開了學員的視野,而古琴構造與考證及制作工藝的,則讓學員從技術的角度了解到古琴的深邃和精妙,巧奪天工。他認為唐代古琴無論在音響還是工藝上,都達到了很高水平。
揚州是中國漆藝之鄉,是全國最具代表性的漆器之鄉.像故宮裡面的漆器、家具啊,還有已經出土的漢代漆器,基本是揚州出品的,從古至今揚州造琴工藝水平是很高的。比如,現在揚州唐人古琴在琴的灰胎配比方面,也是用的唐代琴的灰胎配比結構來作,可以“一琴傳五代”,而俗話說“清代無好琴" ,第一是因為清代琴的琴型結構比較扁薄、纖細,所以它的強度夠不上,第二個最主要的是它的灰胎,灰胎風化度比較快,清代灰胎配比沒有使用唐代的。
王玉鵬說,在2003年,中國當時能彈琴曲的隻有50多人。而到了現在,全國琴友有600多萬。當然我們首先要感謝陳雷激在北京奧運會上的演奏,但是我更認為這是一種中國人内心的文化覺醒。孔子把古琴作為輔助“禮教”的重器,古代傳統文人和古琴朝夕相伴,“士無故不撤琴瑟”。古代,古琴是極為奢侈的,不是普通百姓可以擁有的。現在大家都能接觸古琴,演奏古琴,對于古琴的普及有着極為寬廣的推動作用,現在也正是古琴的最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