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者走進琴院,了解古琴曆史,傳承古琴文化
古琴聲聲 古韻濃濃
1月10日上午,30餘名小記者和家長走進唐人琴院,聆聽傳承人王玉鵬講述非遺古法手斫古琴的傳承曆史。
進人琴院,每一位小記者都領到一個分隊号牌,上面寫着“号鐘”“繞梁”“綠绮”和焦尾”,原來這四個詞分别是中國四大古琴的名稱。
聽琴曲學韻律
活動一開始,來自中國四大古琴之一——焦尾琴之鄉的小學生楊雨佳為小記者們現場演奏了一曲古琴《平沙落雁》。九歲的楊雨佳從7歲開始學習古琴曲,在地的手指下的吟猱餘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高山流水覓知音,有些人隻聽見曲本身,不聽裡面的意思”,這是“繞梁”隊的邗江實驗學校小記者王昱琪對曲的理解。
聽故事學曆史
王玉鵬館長說,古琴不僅是件樂器,它是一個載道之器,它承載着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從形制上來說,古琴體長三尺六寸五分,仿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面突起的硬木叫嶽山,代表高山;琴弦代表流水;琴面有13個圓點,代表一年有十二個月,另有一個閏月,稱為徽;琴底有兩開孔,用于發聲,一廣一狹,名曰:龍池鳳沼,指水流明暗相融;琴原是五弦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合,後文王、武王各加加一弦,一文一武,暗合君臣之間恩德,後稱文武七弦琴;琴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在這裡已經超越了樂器本身,不僅是正身正心,而且具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功能。
在王館長的介紹下,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博大精深的曆史和文化積澱令小記者及其家長們歎為觀止。
忙調音學古曲
開始實踐操作啦!王院長親自教授零基礎的小記者們學會怎樣調弦音以及閉眼找弦,并且現場教授了古琴右手的指法,指法有擘、托、抹、挑、勾、踢、打、摘及其不同的組合,一首《滄海一聲笑》在王院長簡單易懂的練授下,小記者們學得有模有樣,“76543,54321,1212,34567,6543”,是不是很簡單?